【转载】未来学校最缺这类老师!他们教的这门课才是最该争取的“起跑线”!

发布日期:2018-06-12  浏览次数:1963


01

教育在变革,“起跑线”不一样了

      创新教育、科学课、跨学科甚至跨年级教育、核心素养培育、分组协作、社会实践……现在孩子们在学校接受的教育远远不光是学科教育、刷题、背书、考学那么简单。一波波的教育改革正在试图挖掘更多孩子身上的兴趣和天赋,为更多的孩子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教育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
      如果说过去,想让孩子成才,多少能靠家长多报辅导班、超前补习就能让孩子在“起跑线”上早走一步的话,那么现在,这样的方法确实还有一定作用,但是有一个变化,有远见的家长们应该注意了——从中高考改革、新评价体系探索、课程结构调整等等现象来看,现在的孩子,想要变得更优秀,更有成才的机会,需要具备更多的能力——自主学习能力、批判精神、动手能力、实践精神、领导力、沟通协调能力、团队合作意识……

      家长们可能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——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基本学科教学之余,都开始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,其中科学教育、科技活动尤其受重视,因为,上述孩子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养,在这些活动和教育中往往能够得到更全面、系统的培育和提升。

      简言之,教育在变革,“起跑线”与家长们上学时已经大不一样了。最直观地讲,过去,大家很关注奥赛、物理化学竞赛等等比赛,而当前,各种国内、国际的科技创新竞赛跃进大家的视野——变革的方向,正是家庭培养孩子适应时代需求的突破口。

      孩子在学校接受的科学教育、参加过的科技活动,你关注过吗?

02

未来,这类老师将越来越重要

这些调查现状值得深思

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讲过这样一个故事——

2014年冬天,三个初中生联名给我写信说:“校长,我们三个人特别喜欢生物,生命科学方向,尤其是对克隆技术感兴趣,但是生物老师只知道一些概念,无法指导我们进一步研究,您是清华大学来的,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实验室的教授,让我们跟着他们学习”。

我给学生们联系了实验室,他们就用课余时间和教授一块学习和研究,慢慢他们都喜欢上了这个学科。

三个人又带来了更多的同学。有些同学一直坚持下去,并将此作为大学就读的专业,当然也有些同学中途放弃。

所以,当孩子有特殊需求和爱好时,你不能简单说,对不起,我们没有这样的老师,你自学吧。

      或许,能做到清华附中这样的培养方式的学校,还是特例,不过眼下却是有这样的趋势:越来越多的学校为孩子提供着接触这类科学活动、科技体验的机会。在这种科学教育理念下,学校里科学教育指导者的分量显得尤为重要。那么,我们的学校目前科学教育相关工作者整体情况如何呢?

      小编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群体——科技辅导员。小编了解了一下《科学教育蓝皮书:中国科学教育发展报告(2017)》中的《中国科技辅导员发展现状研究》,对眼下中小学生科技辅导员的现状有了大体了解。

      报告研究调查了中小学科技辅导员1431名,涉及农村科技辅导员511人,城市科技辅导员920人。在性别比例、年龄、学历等方面,来看,结构比较合理。不过下面这些数据同样值得家长关注,看看孩子学校的科学辅导员群体是什么样子——


学科专业结构有待优化

      学校科技辅导员具有科技类(理科、工科、医科等)专业背景的占48.99%,科学教育专业占8.53%,文科类占26.69%,音体美占8.87%,其它类(如小学教育)占6.92%。就是说,从以自然科学和技术为主要内容的青少年科技活动来看,具有科技类专业和科学教育专业背景的科技辅导员数量偏少,学科专业结构欠优化。

兼职者居多

      调查显示5个科技辅导员中仅有1个是专职的。65.92%的科技辅导员没有编写校本教材的经历,75.78%的科技辅导员未获得大学或科研院所的相关指导。大部分学校科技辅导员组织开展科技节或科技周等活动(75.34%),不过这些工作也只是占据他们主要工作的25.87%。可见,学校可能很少有老师专职做科技辅导员,如果孩子在学校参加科技活动项目,可能会更多地接触辅导员老师,不过等活动告一段落,可能老师就会将更多精力转移到其他教学任务中。


常指导普通科技活动,对高端科技活动了解有限

      66.57%的科技辅导员每周用于辅导学生科技活动的时间在3小时以下。多数科技辅导员指导学生参加过一些重点推广的科技活动项目,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、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。不过像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、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、这种花费开支比较大的活动,多数的科技辅导员就不是很了解了(占比分别为63.76%、79.83%)。也就是说,如果孩子对机器人竞赛、科学影像节、高校科学营等比较“烧钱”的科技活动感兴趣,还真得留意所就读的学校是否有相关指导条件和经验。

      科学教师、科技辅导员的科学素养、教学经验、指导经验直接关系到孩子在学校接受的科学教育水平。

      从这份调查数据来看,中小学科技辅导员在性别、年龄、学历等分布结构上还是比较合理的。

      不过,如果有志于对孩子进行科学启蒙教育、培养科学素养,甚至已经敲定了走科学相关发展道路,那么数据中反映出我们学校科学教育可能存在的不足,就值得家长注意:比如科技辅导员中兼职情况居多;具有科技类专业和科学教育专业背景的科技辅导员数量偏少,学科专业结构欠优化;在短期的科技比赛、或科技活动中发挥作用更多等。

03

科学课背后的科学精神

是教育真正该给孩子的

      去年开始,科学课进入了小学一年级的课程设置,到现在已经快要一年了。教育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,虽然从小学便开始接受科学教育的学生究竟会拥有怎样的前景、展现出怎样的不同,现在来评价还为时尚早,不过,国家培养孩子科学精神的决心却可见一斑。

      其实,对于“起跑线”一说,很多家长都比较排斥,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,将所有孩子拉倒一条评价标准上来,一声枪响,催促孩子们奔向同一个终点的做法,实际上是违背教育规律和人性发展的。

      但是,有一点可以肯定,不论接不接受“起跑线”一说,不论孩子接受怎样的教育,接受怎样的个性化教育,未来他们想要融入社会、有所作为,大多数孩子必须重视科学教育背后所承载的批判精神、自主学习能力、动手能力、实践精神、领导力、沟通协调能力、团队合作意识……

      只有了解这背后的意义,才能在教育的变革中掌握先机。拿新高考改革来说吧,浙江省有一部分学生选择放弃物理学科,原因主要是难度较大,避开物理容易取得较高分数,在高考竞争中将处于有利地位。

      这些孩子看似放弃了一条“难”的路,选择了拿分、升学的“捷径”,但真正有远见的人明白,物理是从事科学研究、创新的基础性课程。如果高中不系统学习物理,从个人来说,将可能影响大学的进一步学习研究;于国家而言,则可能影响到科技创新的基础能力。

      科学教育包括从科学兴趣的激发、系统的科学知识累积、科学思维与方法的锻炼,到科学精神的养成,再到科学创新的实际应用。这是一个完整的学习链条。

      相比于知识学习,科学精神培养才是我们的教育最应该教给孩子的。

      注:本文转载自《2100实验室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