培训留存好文章——科普不是“小儿科”,并非易事

发布日期:2017-11-24  浏览次数:667

转载自今日头条

    科普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,这一点我深有体会。那些认为科普是“小儿科”的人,本身往往没有做过科普,即便做过,想来也做的不怎么样。就像大家说到小儿科,似乎给孩子看病很容易,就是哄哄孩子。而当我们自己有了孩子,每逢头痛脑热,一趟趟往医院跑的时候,才会明白,儿科医生其实是很难做的。难就难在孩子并不能准确地表达,自己究竟哪里不舒服!从这点上来说,做科普有点像给孩子看病。

科普不是“小儿科”,并非易事

       首先,你要新创一套话语体系。面向大众的科普,应该做到基本没有公式和术语。所以,要学会把难以理解的科学知识,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讲出来,讲得足够生动有趣。这就相当于科学知识的“降维”。在“降维”的过程,难免需要用举例子、打比方、讲故事的方式,而不管是什么例子,都会与科学知识的本意之间存在差距。这时,就要努力避免过分夸张,甚至错误的比喻。

       其次,你要勇敢走出自己的专业领域。要做好科普,自己的专业基础一定要扎实,“半瓶水”是肯定不行的。同时,科普面向大众,光讲自身专业领域的那些知识,是无法支撑科普对知识广度的要求。因此,要做好科普,就要努力走出自身专业领域的“舒适区”,广泛接触不同的学科,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,消化吸收,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,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地。

      再次,要掌握科学传播的方法与技巧。科普是“科”和“普”的结合,光有上面两点,只是解决了“科”的问题,如果要做到“普”,还要懂一点艺术,把冷冰冰的知识用艺术表达出来,把科普做得“美”一些、“温暖”一些;好多人其实不太喜欢思考,觉得这些知识离他们的日常生活很遥远,对他们并没有什么用,不感兴趣,也不关心。所以,要做好科普,还要懂一点教育心理学,学会怎样激发受众的好奇心,把握什么是受众需要的东西,把科普做得“抓心”一点。

       最后,做科普要有一颗包容的心。科普姓“科”,但关键在“普”。再高质量的科普,如果没有足够多的人看到,仍然只能算是失败的科普。只要做了科普,就一定要在电视、广播、报纸、网络等各种媒体上经常路面,出书、讲课、做报告,同行们可能会觉得你喜欢出风头,甚至认为是哗众取宠。而如果对自己不熟悉的内容说了外行话,更是一不小心就会陷入百口莫辩的“口水战”。所以,科学家做科普,“心”要大一些,既要接受周围朋友和同事的指指点点,又要对网络上的暴风骤雨处之泰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