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——精选实验教材

发布日期:2017-06-22  浏览次数:744



 皮亚杰提出“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”,儿童是在材料的操作、摆弄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,因此可以说科学区活动时,材料是幼儿的活动对象,那怎样投放适宜的材料呢?

1、材料应有目的性

    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有的放矢,是与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紧密相关的,也就是说,是将目标隐性地体现于材料中的。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要把握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,以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,并对当前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,并以此为依据,有针对性的投放有促进作用的材料。如,实施主题活动“有趣的种子”为配合完成目标“帮助区分周围环境中的生命体和非生命体,获得一些关于种子的概念,学习探索周围世界的方法”,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了收集的各种种子,让孩子认识各种不同形状、颜色、大小、生长位置的种子,并提供放大镜让孩子仔细观察种子的结构、外形特征等,还提供百科全书、光碟丰富孩子的知识,提供花盆、塑料格、铲子等让孩子做实验,使孩子不断积累感性经验,构建关于孩子新的认知结构,提高观察、思维、动手实验、发现、解决问题等能力。

2、  材料应有趣味性

实践中我们觉得有趣的材料能激发孩子主动学习,主要是因为孩子觉得材料好玩,他们能在操作中感受材料的动感变化,觉得有趣。所以投放材料要适合幼儿“玩中学”的特点,减少孩子的压力,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。如果材料不注意趣味性,即使再有科学因素的材料也没有实际意义。

3、  材料应有层次性

投放材料的层次性,是指教师在选择、投放材料前预先思考,将投入的材料逐一与幼儿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,按由浅入深、从易到难的要求,分解成若干个能与孩子认知发展相吻合,可能的操作层次,使材料“细化”。并在孩子活动时,给予他们必要的提示和引导,使孩子在选择材料,进行操作摆弄时,能够按自己的能力,选择适宜自己的材料,用自己的方法,较快地进行探索,向目标迈进。如,大班探索“斜坡与球”的活动,教师准备的材料是精心细化分解的。在孩子操作之初,教师提供平面、斜面和小球,鼓励孩子发现球在平面和斜面上的不同运动方式。接着提供不同长度的斜面,让孩子操作观察,再提供不同材料的斜面(磨擦程度不同),引导孩子发现比较其中的秘密,再提供不同弧度的轨道让孩子观察,球在不同弧度轨道上滚动会产生不同速度的现象,还可以提供不同球体如大而轻、大而重、小而轻、小而重等球体。

4、  材料的丰富性

丰富性首先可以理解为可供孩子选择的材料具有多样性,如认知类和探索类;再则体现在材料的数量要比较充足,能够满足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,能够让孩子在操作中按自己的意愿添加和改变等。

5、  材料的暗示性

人对周围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和疑惑,在缺乏对已有知识经验掌握的情况下,常常借助于知识的暗示性来进行认知,如认识某一产品,先阅读说明书等。因此也可以将暗示性蕴涵于材料中,这样无需教师手把手地教,而是通过自己的观察、分析、找出规律,按规律再进行模仿或创造。如,让孩子观察蛋在不同浓度的盐水中浮起来的过程,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鸡妈妈救蛋宝宝的步骤图,让孩子按步骤去试一试,感知蛋宝宝在盐水中浮起来的过程。

再如主题:“有趣的昆虫”活动中,引导幼儿认识昆虫的外形,教师一开始提供一种昆虫如蚱蜢的标本、放大镜、笔纸让幼儿记录,在表格的暗示下幼儿便可以进行观察了,在孩子对蚱蜢有了认识后,我们又添加了蜻蜓的标本让孩子进行比较观察,孩子们经观察、记录、比较后发现了昆虫的共同点。

此外,投放材料时,教师还要学会从孩子谈论的话题,选择玩具时的“抢手货”等细节中,发现孩子正在关注的事物,发动孩子收集相关的信息、材料充实到区域中。